什麼是中醫?
中醫一般指以古時候的漢族為主,在“仰則觀象于天,俯則觀法于地,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”之後,總結歸類後所創造的一套理論體系以認識解釋世界,在此理論指導下所創造的醫學,經過數千年的取精去粕,再薪火傳承至今,卻又有別于現今主流醫學,而自成一家的醫學,所以也稱漢醫。日本的漢方醫學,韓國的韓醫學,朝鮮的高麗醫學、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础发展起來的。
中醫是一科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體生理、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。它承載着漢族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,通過長期醫疗實踐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。其主要有兩大特點:
一,整體觀念
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,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,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、相互為用的,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。除了人體的整體性,中醫也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(季節氣候、晝夜晨昏、地區方域)也有密切關係,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,維持著肌體的正常生命活動。在這種自身內外環境的統一性,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,就是中醫完整的體觀念。
二,辨證論治
證,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。所謂辯證,就是將四診(望聞問切)所收集的資料、症狀和體征,通過分析、綜合、辨清疾病的原因、性質、部位,以及邪正之間的的關係,概括、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,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。論治,又稱施治,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,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,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。辯證和論治,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,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。其方法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:
同病異治:是指同一種疾病,由於發病的時間、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,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,所以表現的證不同,因而治法也不一樣。以感冒為例,由於發病的季節不同,如暑季感冒,由於感受暑濕邪氣,故在治療時常需用一些芳香化濁藥物,以祛暑濕,這與其他季節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樣。
異病同治:不同的疾病,在其發展過程中,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,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。例如,久痢脫肛、子宮下垂,是不同的病,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,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氣的方法治療。
由此可見,中醫治病主要的不是著眼于“病”的異同,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。但多數情況下都是一人一方,在不確定何證下,別因症狀與己相同,而贈己藥予他人服用,無功尚好,病進造業矣。
參考書籍:《中醫基礎理論》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